00 00 00:00:00 周几

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服务徒骇河通航

国内 2022-08-15 19:28:45
41阅读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当夏日的第一缕曙光刚刚照进阳台,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海洋测绘技术中心组已经整装待发了,他们摩拳擦掌,奔向目的地——山东滨州市沾化区徒骇河,目标任务是利用多波束测出徒骇河航道水下高程点,绘制航道水下带状地形图,以满足徒骇河通航设计和后续施工建设的需要,为当地政府在黄河流域谋划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提供优良的技术服务。

坚定信心,迎接新挑战

当接到此项任务时,对这群初次使用新技术设备在水上施工的海洋测绘技术中心组来说,可谓喜忧参半,挑战与机遇并存。欣喜的是此项目是自中心成立以来第一个水上多波束项目,能够接触学习新的技术,拓宽技术领域;担忧的是对新的水下测量设备安装不熟悉,全英文版操作软件能否顺利使用;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狭路相逢的挑战。

若想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赢得胜利,首当其冲要有担当地质使命的初心和百战不殆的坚定信心。前往施工地点的途中,测绘工程党支部副书记兼海洋测绘技术中心主任朱延华一直给大家加油鼓劲:“前进路上遇到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水下测量和陆上测量的原理是相通的,全英文的软件多操练几遍,熟能生巧,百炼成钢。我们中多数是共产党员,在挫折和考验面前我们责无旁贷,只有坚定信心,欣然接受挑战,才能取得胜利”!

迎难而上,啃下“硬骨头”

刚到施工区域,海洋测绘技术中心组的技术人员顾不得休息,就开始按照前期研讨的施工方案进入了“实战”。他们无一人胆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亮出了地质人的“杀手锏”,用根植于心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一口一口啃下“硬骨头”,在疾风骤雨中淬炼成长。

马洪福和赵钧儒选择了“笨鸟先飞”的方式,提前一天进入区域,在近40度的高温下,肩扛测绘仪器,在河道两岸毫无遮阴的测区范围内跑了50公里,寻找和测量合适的控制点,最终顺利求出了参数,打好了前战,为第二天实际测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承载着仪器设备、长度不足10米的小木船停靠在离码头较远地点。每天凌晨4点,项目组组员仅仅带足当天的食物与水,走过泥泞的滩涂,蹚过及腰的河水,大汗淋漓地登上小船开始了一天的水上测量工作。

“师傅,咱今天这么走……”船头处,船长按照马洪福的指引操作着船舵驶向预定的航道;船舷的一侧,赵钧儒又一次抛下了声速剖面仪然后缓缓地拉起,实时掌握着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船尾的陈振紧紧盯着两台电脑屏幕上多波束扫测数据显示及姿态仪(IMU)的数据变化,保证数据采集的正确性及设备的稳定运行,多波束返回的一条条彩带数据仿佛在为他们的工作喝彩。

几天前,三人还都是水下测量的新手,对着全英文软件和新型设备无从下手。而今却如鱼得水、操作娴熟,如若没有那几个勤奋发力的夜晚,时刻靠学习充电的毅力和不厌其烦地注重细节、反复看教学视频的钻研,他们如何能一口一口地啃下“全英文软件和新型设备”这两块“硬骨头”,独自完成全套作业流程?期间付出的辛苦可见一斑。看着在烈日下晒得黝黑的三个小伙,船长情不自禁树起了大拇指。

稳中取胜,测“底线”绘“蓝图”

狭路相逢勇者胜。水上作业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暴雨骇浪,施工的难度更是雪上加霜。刚刚还在小船上进行常规扫测工作的陈振、马洪福和赵钧儒,忽见远处一片乌云夹着雨点压了过来,三人机智地按照之前制定的安全预案,沉着地在十分钟内停止测量、拆卸多波束,并将发电机和不间断电源包裹起来保护好,躲进在狭小黑暗、直不起头的船舱……直到雨过天晴,他们又熟练地安装好仪器设备,继续“战斗”到晚霞满天。

连续多天在徒骇河航道摸爬滚打,与烈日暴雨较量,该队海洋测绘技术中心组稳中取胜,在狭仄的船舱里完成了徒骇河航道水下测段长度37千米、测量面积1.2平方千米的多波束水下测量任务,确保了附近河段地形图的现势性。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