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探索环境治理新“打法”
本文转自:安徽商报
马鞍山,一座依江而建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近年来用高水平保护绘就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也走出了一条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

2020年1月10日“环保管家”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检测工作
问诊企业 环保管家趟出治污“新路径”
近年来,马鞍山多方探索,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管理”的一元主体到“治理”的多元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在马鞍山经开区环保管家驻点,醒目的“马鞍山环保管家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占据了房间的主要位置。平台共有政府、园区、企业、公众四个端口,集成了环境状况管理、环保咨询服务、环保管理培训、信息专栏等众多版块,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管控。
“这相当于环保管家的中枢大脑。”据马鞍山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前,园区内虽有多套生态环境监测平台,但是各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没有办法如此直观地进行展示和管理。
2019年11月,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层面专项推动“环保管家”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家团队进驻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马鞍山经开区和慈湖高新区。
通过开展园区环境状况调查、排查园区排水管网现状、查看企业环保设施状态、制定“一企一档”环境档案、出具环保管家意见书、建设环保管家信息平台。
驻点马鞍山经开区的环保管家说,这既是对园区及其企业生态环境‘把脉问诊’,又是‘摸着石头过河’趟出治污新路径。”一年多以来,各驻点环保管家已经成为了行走在马鞍山生态环境领域“活地图”。
一企一策 从上门问诊到定期巡诊
以前是“上门定期问诊”,现在是“企业主动寻诊”,园区企业的态度发生了悄然变化。马鞍山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以来,马鞍山市在九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面推广环保管家。
目前,马鞍山已为辖区内的宝武马钢、蒙牛乳业、山鹰纸业等企业进行专家会诊160余次,问题隐患实行清单式管理,累计编制管家意见书130余份,形成建议700余条,排除企业环境隐患320余个。组织“环保管家”对向山EOD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服务,完成五大类16大项119个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方案编制,4295个长江干流入河排口实现“查测溯治管”,完成936公里园区雨污水管网排查和400余份大气网格化分析研判。
在距离颐海(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大约1公里左右的环保管家办公室里。一名工作人员说,以前在办公室就能闻到火锅底料的味道,现在开了窗都是清新的空气。
环保管家入驻马鞍山经开区后,通过“现场调研+专家会诊+多方参与”的方式,为颐海提供“点对点”服务,组织大气污染领域专家开展环境状况现场调查,分析环保设施存在的不足,为其提供了短期改善方案+长期解决方案,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目前,颐海已将重点生产线的废气处理设施全部更新,其他生产线的处理装置也在陆续更换中。
专家领衔 “环保管家”纳入智慧体系
马鞍山各园区管家服务均由知名专家领衔。据马鞍山生态环境局初步统计,技术团队12支、参与专家近100名。其中,正高级研究员、博士、注册环评师占比60%以上,现场驻点人员30余名。
通过建造“管家平台”。将“环保管家”纳入“智慧环保”体系,打造覆盖市级一园区一企业—公众的“环保管家”平台,融合调查、监测、指挥、调度、分析等功能。重点建设园区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协同210家园区重点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制定“管家规范”。会同生态环境部华南所、南环所和省环境科学院,研究谋划“环保管家”服务管理规范,建立管理制度、服务标准、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制定环境状况调查、问题隐患排查、环境难题会诊等操作规范,形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